华中师范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占地面积120余万平方米,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教师
华中师范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占地面积120余万平方米,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国家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百年文化沉淀。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是在1903年创办的文华书院大学部、1912年创办的中华大学、1949年创办的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的基础上,1951年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改制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中原大学创始人之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学校在百余年的发展中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分,新闻资讯,更弘扬了革命文化教育的传统,形成了“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为国家培养了近30万优秀人才。
校园环境优美。学校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占地2000多亩,校园依山傍水,景色宜人。中秋时节,丹桂飘香,堪称人间胜景、治学佳园。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优良,10余栋现代化教学楼,一座图书馆,馆藏面积近4万平方米,藏书300余册,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生活设施完善。此外,大学生活动中心、多功能体育馆、游泳池、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网球馆等各类现代化设施也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文化生活需要。
学科优势明显。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22个,中国语言文学和物理学等15个专业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78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现有教职工3800余人,专任教师196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293人,博士生导师397人,专兼职院士、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各类国家级人才40人。
科研实力雄厚。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60余个,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农村研究院、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中国农村综合改革创新研究中心”等其他部委社科重点研究基地6个,首批“中国智库来源索引”(CTTI)2个(中国农村研究院与长江教育研究院),省级重点研究基地13个。此外,学校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数字化学习),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夸克物质及探测技术),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网络媒体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农药与化学生物学、夸克与轻子物理、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1个(教育信息化),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教育数字媒体与可视化、夸克物质物理、绿色农药与合成化学)以及各类省级重点研究基地10个。
“十二五”期间,学校科研经费快速增长,项目经费总量突破10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总数、重大招标项目数排名稳定在全国高校前10位,教育部年度项目近10年立项总数排名全国第一,近五年保持全国排名前三。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奖获奖总数,连续三届位于全国高校前10位。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数,连续五届位居湖北高校前2位。自然科学方面实现973项目首席、国家创新群体、国家级研究基地等突破,累计发表SCI论文3000余篇,在Science、PNAS、PRL、JACS等有关学科高水平代表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累计获得湖北省科技奖励19项,其中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教育特色鲜明。学校努力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现代人才培养思想,突出学生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整体优化,大力倡导创新教育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行本科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实施弹性学制、素质学分制、主辅修与双学位制,重视实践教学,提倡文化育人,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社团活动十分活跃。多年来,学校形成了“博学、博爱、博雅”的“三博”校园文化,近150个学生社团活跃其中,“创新杯科学文化节”“树人杯艺术文化节”“博雅大讲堂”“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桂苑之歌”等成为我校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武汉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舞台。
#p#分页标题#e#资助措施得力。学校资助体系涵盖奖、助、贷、勤、创业、代偿等方面。设有奖助学金40余项,每年25%以上学生可获得500~10000元不等的奖学金;25%以上的学生可获得最高5000元的助学金;国家公费师范生均可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奖助学金合计覆盖面达到学生总数的85%。国家助学贷款(含生源地贷款)批复率100%,1200余个校内勤工助学岗位、3000余个校外兼职岗位以及40余个创业项目提供了实践锻炼平台。“绿色通道”确保就学无忧,爱心资助促进学子成才。
国际交流广泛。学校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法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菲律宾等70多个国家的10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学校常年聘有外籍专家和教师在校任教,并邀请高层次专家来校讲学,开展合作研究。除派遣教师赴海外留学深造外,学校还选择合作院校的优势学科专业,进行学生联合培养,每年都有几百名学生赴境外交流学习。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办有学前教育(中澳班),今天新闻头条,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合作办有社会工作(中澳班),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合作办有生物技术(中澳班),学生通过该合作项目可申请到合作学校就读,经考核合格者可获得中澳两校的本科文凭。
就业创业并进。近年来,我校毕业生以过硬的思想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以及全面的综合素质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位列全国部属高校前列。就业地区分布以中部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主(占80%),就业单位主要为国内大中城市的高等院校、重点中学、政府机构、企业及其他相关社会部门。此外,我校近年来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中心,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16个,累计输送见习学生近两千人次,现有创业团队260多个,在校生注册企业80余家,聘请有200余位创业导师,其中不乏创业先锋和业界大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