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外深度湖南讯(记者 谭邦亮 通讯员 封卫忠)衡南县云集街道在脱贫攻坚的工作当中,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围绕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积极开展产业扶贫。通过
号外深度湖南讯(记者 谭邦亮 通讯员 封卫忠)衡南县云集街道在脱贫攻坚的工作当中,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围绕"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积极开展产业扶贫。通过产业融合发展优势产业,实行"村社合一,利益联结",走出了独具云集特色的产业扶贫之路。
▲云集街道扶贫点的种植基地
滨河社区:"产业融合"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
衡南县云集街道滨河社区紧靠湘江,水系广阔。在产业扶贫的过程当中,滨河社区充分发挥当地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大力发展种植业、生态农庄与生态旅游项目,让贫困户家庭与农场、合作社进行产业融合,从而让社区贫困户享受到政策带来的红利。
▲扶贫队员给养鸡群众做技术指导
根据当地的产业扶贫政策,滨河社区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由社区投股加入合作社,加入后实行按劳分配,薪酬直接发放到各贫困户手中。合作社每年年底进行股金分红,分红款直接支付给贫困户,作为社区的扶贫资助。2015年,滨河社区通过招商引资形式,以租赁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引进台湾特色水果红心火龙果种植,发展种植火龙果基地100亩,现在已经扩展到300多亩。2017年,社区成立了滨河合作社,由社区与火龙果基地、贫困户签订三方协议,让贫困户以入股或务工的方式参与合作,年底结算分红时,每户每年分红达2000元。
铁路组的王桂云今年60多岁了,丈夫80多岁一直卧病在床。参加合作社劳动后,她每年的收入达到18000余元,家里生活发生了喜人的变化。目前,滨河社区的火龙果基地已经安排20多名贫困人员就业,村级集体收入也水涨船高。
栗坪村:"村社合一"机制鼓励贫困户养殖
栗坪村共有贫困户34户,118名贫困人员。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该村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按实际情况进行奖励补贴,把"精准扶贫,带动脱贫"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脱贫户彭江军家装修一新的房子
根据当地的地域、资源特点,栗坪村的产业扶贫主要集中在养殖与瓜果种植方面。该村采取"村社合一,利益联结"机制,由合作社与公司进行对接,大力支持当地贫困户参与养鱼、养鸭、养鸡、养鹅、养牛等养殖业,并鼓励帮助贫困户开展西瓜种植,实行产业奖补,根据养种的数量进行奖励补贴。自2016年以来,该村产业扶贫对象养鹅5000多只,养牛100多头,养鱼6000多公斤,农村普遍家养的鸡鸭则超过五位数。贫困户养殖所需要的幼鸡、幼鹅及饲料等全部由扶贫的后盾单位或公司资助,产品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出售。
参与种、养的贫困户除了可以获得奖补外,年底还可以参与合作社分红。与此同时,村里还通过金融扶贫发展两个专业养牛、养鹅户,让他们在脱贫的路上成为领跑人。看得见的帮扶,摸得着的实惠让当地贫困群众脸上挂满笑容,内心充满阳光。
响鼓岭村:"短平快"组合打出脱贫攻坚新天地
响鼓岭村是省级贫困村,全村有83户贫困户,358名贫困人员,现已脱贫81户,352人。一个省级贫困村能够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得益于该村一套"短平快"的组合拳。
光伏发电、油茶庄园、清熙园是响鼓岭村现有的三大产业扶贫重点项目。此外,农村传统的养殖、种植业该村也做得有声有色。三个重点项目采取与贫困户利益联结制,养殖、种植业则实行奖补政策。为灵活用好中央、省市专项经费拨付过来的产业扶贫资金,响鼓岭村将50万元产业扶贫金作为股金投资到油茶庄园,由合作社与庄园签订合资协议,实行返本分红。根据协议,这笔投资前五年分红4万元,后五年分红6万元,每年返本10万元,10年时间这50万元变成100万元。此举让村级集体收入得到增加,贫困对象每人每年在这里可以拿到150元的收入。
在清熙园,该村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8万元,根据协议,清熙园的用工必须安排本村贫困人员,村里每年收取租金1.2万元,参与分红2万元。光伏发电站则为村内贫困人员设立了3个岗位,安排了11户贫困户轮流上岗,上岗人员每天工资100元,每户每年还有500元以上的收入。在养殖、种植方面,该村按规定基数进行补贴奖励,2019年发放补贴与奖励2万多元。
石塘村:"双包政策"帮扶贫困户打了翻身仗
上业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通过流转土地、河道、水塘,以休闲农业为主,在沿江两岸种植桃子、李子,在水塘中种植荷花、养鱼、养鸭、养鹅,在山上养猪、养鸡。
为了鼓励贫困户大胆养殖,石塘村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定了奖励补贴政策。除此之外,养殖的启动资金全部由扶贫后盾单位衡州监狱负责提供。衡州监狱同时还为贫困户推出了"双包"政策——幼苗、饲料包送,产品销售包干。如此硬核的帮扶支持,让石塘村的贫困户人平每年收益在2000元以上。
在产业扶贫的大力帮扶下,石塘村的贫困群众一个接一个脱掉了贫困的帽子。上门组的蒋联雄妻子残疾,生育一女,要照家庭他无法外出务工,入不敷出让他一家掉入了贫困的泥塘。2017年,他一次领养了1000多只鸡,600多只鹅。10个月后,鸡、鹅陆续出笼,一年下来,他的纯收入超过4.5万元,如今蒋联雄家里已经拥有了10万元的存款。
彭家组的彭江军刚满50,妻子下肢瘫痪,妻子常年服药,2个孩子读书,其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2017年,帮扶单位为他提供资金和技术帮扶,让他领养了14头猪、400只鸭。2018年,他继续如数领养,到2019年,他早已彻底告别贫困行列,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户。去年高考,他的儿子顺利考上重点大学。住进装修一新的房子,彭江军说:"没有党的政策,没有产业扶贫的帮扶,就没有我们一家今天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