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医院邹上初——耳鼻咽喉头颈领域的“暖心守护者” 在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邹上初的名字常被患者念在嘴边——他是科室负责人、副主任医师,更是许多人眼里“能把耳朵、鼻子、喉咙的毛病看透,
南华医院邹上初——耳鼻咽喉头颈领域的“暖心守护者”
在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邹上初的名字常被患者念在嘴边——他是科室负责人、副主任医师,更是许多人眼里“能把耳朵、鼻子、喉咙的毛病看透,还能把心焐热”的医生。从2002年踏入医疗行业至今,邹上初深耕临床二十余载,白大褂的口袋里换过无数支笔,听诊器的胶管磨得发亮,唯独“守医者初心”这回事,从未变过。“‘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不是挂在墙上的誓言,是患者把命交过来时,我们得接住、接稳的责任。”他常这么跟年轻医生说。近日,他获评2025年衡阳市“模范医务工作者”,这份荣誉,是对他“以术济人、以心暖患”的最好注脚。
深耕不辍:在医术路上做“追光者”
对邹上初而言,“医生”二字意味着“永远在路上”——既要守住临床的“基本盘”,把每台手术做精做细,也要攀着学术的“阶梯”向上走,让更多新技术能落地到患者身上。
“患者的需求在哪,咱的钻研就该跟到哪。”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目前,他还担任了南华大学耳鼻咽喉研究所副所长、湖南省睡眠研究会睡眠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衡阳市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这些头衔的背后,是密密麻麻的“成绩单”:主持参与课题6项,发表论文20篇(含SCI论文3篇、北大核心论文3篇),参编专著1部。在手术技能上,他更是“以赛促学”的标杆,2019 年入围中华医学会中青年鼻内镜手术视频半决赛,2021 年、2024 年荣获省级手术视频大赛一等奖一次及三等奖二次,2024年获医院手术视频大赛腔镜组二等奖。2025年获医院手术视频大赛腔镜组三等奖。
这份对专业的执着,也潜移默化地带动着整个科室发展。近三年来,科室在他的引领下,累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0余项,其中2项成功填补了市内技术空白;同时扎根公益,多次走进学校、社区开展“全国爱耳日”“全国爱鼻日”等义诊与科普活动,把健康服务实实在在送到群众身边。学术领域也接连突破:不仅成功举办了科室历史上首次市级学术会议——“衡阳市耳鸣耳聋学术沙龙”,还2次在省级学术会议上作交流分享,斩获省级医护类奖3次,新增3名省级学会委员。为筑牢团队根基,科室始终狠抓成员能力提升,坚持每月开展2次业务学习,多次推荐骨干前往全国各地研修深造。如今,科室患者满意度常年名列前茅,良好的社会反响正是这份齐心奋进的最好印证。
他的脚步也不止于本院。“基层患者跑趟大医院不容易,我们医生多走几步,他们就少受点罪。”2022年,他每月雷打不动去衡东县人民医院坐诊,把专家号“送”到基层患者家门口;2024年,他响应号召柔性援疆一个月,带着技术干货,在当地医院开展带教、示范手术,临走时还留下了详细的诊疗流程手册,因工作出色获评“优秀援疆专家”。这份执着也让他收获了医院的认可:连续两年获评“优秀员工”,还拿下“优秀教师”“年度优秀工作者”等称号。
临危亮剑:在生死关头当“守护者”
从医这些年,“救死扶伤” 四个字早已不是口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总有人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管得都是“小地方”,可只有医生知道,鼻腔里的几毫米偏差可能影响呼吸,咽喉处的细微病变关乎生命。从孩子换季时的过敏性鼻炎,到老人吞咽困难的重症,每一个病例背后都是沉甸甸的嘱托。
2024年7月13日深夜,邹上初的手机突然响起,值班医生急促的声音传来:“邹主任,急诊收了位危重患者!”患者无法脱离氧气,连平卧都做不到,胸口随着呼吸起伏时,锁骨上窝、胸骨上窝和肋间隙都往下陷——是典型的吸气性“三凹征”。原来患者在当地治疗了三天,呼吸困难却一天比一天重,已到生命垂危的地步,被紧急转往科室。
邹上初心头一紧,当即在电话里叮嘱值班医生:“立刻护送患者去ICU!”挂了电话,他立即赶往医院。一到医院,他没歇半步,径直冲进ICU,看见患者脖子肿得像木桶,呼吸微弱到几乎听不见。更让人揪心的是电子喉镜可见:口咽部、会厌舌面高度水肿,原本通畅的咽腔被挤得只剩“一线天”般的缝隙。
情况紧急,邹上初当机立断,立刻联系手术室为患者行急诊气管切开术。当手术顺利完成,患者的呼吸渐渐平稳下来,在场所有人悬着的那颗心才稍稍放下。可紧接着完善的颈、胸部增强CT又带来坏消息:患者颈深部有多发脓肿,情况触目惊心。邹上初不敢耽搁,随即又为患者实施了颈深部脓肿切开排脓术。他跪在手术台边,在不到3厘米的操作空间里精准切开排脓,气管切开时每一针都屏住呼吸。颈深部脓肿切开时,脓液呈喷射状涌出,麻醉监护仪的报警声与止血钳同步起舞。
由于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史,术后恢复难度极大。术后监护的60多个日夜,邹上初和团队丝毫不敢松懈,轮班守在病床前,从用药调整到伤口护理,每一个环节都精心把控,看着患者从依赖呼吸机到能轻声说“谢谢”。最终患者顺利康复,身上没留下任何后遗症,对治疗效果十分满意。当患者握着他的手说“邹医生,谢谢您们”时,他感觉所有的风险和辛苦都化作了值得。“那种从死神手里抢回生命的震颤,正是支撑我们熬过无数长夜的光。”谈到这些,邹上初眼中有光。
这份救治经历后来成了“范本”。邹上初在2024年湖南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年会上作交流发言,获评“优秀发言”;相关课件还登上了2025年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分会年会的“电子壁报”。对于邹上初而言,不过是把这份“医者的幸运”讲给更多人听。
温情筑桥:在医患之间做“暖心人”
“医生不光要治病,还得治‘心’。患者来医院时,心里都很慌,我们多一句解释,多一点耐心,他们就更踏实了。”邹上初常跟团队说。这话,海归谭先生深有体会。
2024年11月,谭先生从国外回来,来到南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找到邹上初——长期被鼻部问题折磨,他吃不好睡不香,生活质量大幅下降。由于长居国外,对国内的医疗环境和流程不太熟悉,谭先生初到医院时显得尤为紧张和焦虑。
邹上初看出了他的局促,拉着他在诊桌旁坐下,递了杯热水:“别急,先做检查,把情况查清楚,再定手术方案,一步一步来,别担心。”接着安排了住院手续,在黄玉林护士长及护士团队的全程协助下,谭先生也顺利完成了各项专科治疗和检查。同时邹上初和主管医师王琴耐心为他讲解病情和治疗方案,面对医护人员的贴心关怀,谭先生逐渐放下了心理包袱。
入院第二天,邹上初为他做了鼻窦开放和鼻后神经高选择切断术,手术很顺利。经过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和护理,谭先生在短短几天内便顺利出院,术后谭先生的鼻塞鼻痒症状得到了大幅缓解,嗅觉变得更加灵敏,流涕也明显减轻。出院时握着邹上初的手连连道谢。
后来,他特意送来锦旗,还写了封中英文双语感谢信。信里写道:“作为一名曾在海外生活多年的患者,这次在南华医院的就医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医疗水平的飞速进步和人文关怀的温暖。”这封特别的“感谢”经报道后,收获了超51万阅读量,成了医患互信的暖心注脚。
从衡东基层的诊室到新疆的手术台,从深夜急诊的ICU到日常坐诊的诊室,邹上初的二十余载从医路,写满了“执着”与“温情”,在耳鼻咽喉头颈领域的方寸之间,守着一份医者的滚烫初心。他说:“耳鼻喉的毛病,看着小,却连着患者的吃喝呼吸、喜怒哀乐。我这辈子就想把这门手艺练精,把患者的事放在心上,做个能治病,也能暖心的医生。”
全媒体记者/邓定蓉 实习生吴数 通讯员/邹艳 陈染羲
来源:衡阳日报
上一篇:第二届衡阳市院前急救技能竞赛落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