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净化室守护血透患者“生命线”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而自体动静脉内瘘被称为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患者常因反复穿刺出现皮肤瘢痕、出血、内瘘狭窄或血管瘤样扩张等并
血液净化室守护血透患者“生命线”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而自体动静脉内瘘被称为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患者常因反复穿刺出现皮肤瘢痕、出血、内瘘狭窄或血管瘤样扩张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内瘘功能和使用寿命。近日,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血液净化室通过B超实时引导联合扣眼穿刺技术,成功为一名高位内瘘穿刺困难的患者实现精准穿刺,穿刺成功率高达100%,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体验与生活质量。
62岁的张奶奶已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四年。随着前臂血管资源逐渐耗尽,她在外院建立了高位自体动静脉内瘘,但因血管走形特殊、伴有狭窄与硬化,穿刺难度极大。“每次透析都像‘闯关’,一针扎不准就要多挨几针,有时还会肿起来,疼得不敢动。”因多次穿刺失败,张奶奶甚至被迫暂停透析,身心承受着巨大压力。历经辗转,她来到南华医院血液净化室寻求帮助。
面对这一复杂情况,医院血管通路小组迅速对患者血管条件进行全面评估,结合超声检查结果,制定了B超实时引导联合扣眼穿刺的个性化治疗方案。该方案从B 超“可视化”+扣眼“低损伤”两个关键点出发,旨在为患者的“生命线”提供全程保护。
在B超实时引导下,护士可清晰观察血管走向、深度、管腔直径及血流情况,精准避开狭窄段与钙化区域,彻底告别“盲穿”时代。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实施扣眼穿刺技术,由固定护士以一致的穿刺点、角度和深度,经8–12次锐针穿刺建立皮下隧道,后续改用钝针沿隧道平滑进入血管,极大减少重复穿刺对血管的伤害。
“这个过程对护士的技术精准度和耐心要求极高,差一点角度都可能影响隧道的稳定性。”血液净化室护士长介绍,为确保治疗效果,团队特意安排经验丰富的护士负责,从锐针隧道建立到钝针过渡,全程严格把控,最终实现了100%的穿刺成功率。
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范治疗,张奶奶的透析体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现在护士用B超一看,一针就准,几乎不疼,我再也不用紧张到手心冒汗了。”张奶奶笑着说,如今她不仅不用再担心穿刺失败的问题,透析后的身体状态也明显好转,手臂肿胀和疼痛消失,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张奶奶的成功治疗案例充分体现南华医院血液净化室“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与不断突破的技术实力。科室近年来不断加强血管通路能力建设,配备高清超声设备,推广B超引导穿刺技术,并制定标准化扣眼穿刺流程,通过系统培训提升团队专业水平,为血管条件复杂的患者提供更安全、精准的治疗。
“内瘘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守护好这条线,就是守护患者的生命与希望。”血液净化室主任罗湘俊表示,未来科室团队将继续探索血管通路诊疗新技术、新方法,优化服务流程,为更多终末期肾病患者提供高质量的透析治疗服务,让他们在与疾病的抗争中,拥有更有质量、更有尊严的生活。
杨雪艳 廖梦丹 陈染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