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唐兰荣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唤醒山间的草木,在珠晖区茶山坳镇皇田村兴旺达种禽专业合作社养殖场里,鸡鸣声宛如一曲曲悦耳动听的交响乐。闻鸡而起的合作社负责人王伟正
通讯员 唐兰荣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唤醒山间的草木,在珠晖区茶山坳镇皇田村兴旺达种禽专业合作社养殖场里,鸡鸣声宛如一曲曲悦耳动听的交响乐。闻鸡而起的合作社负责人王伟正忙着给鸡投食、加水,一个清晨的活儿干下来,王伟早已满头大汗。
▲兴旺达种禽专业合作社养鸡场,每天可产蛋1万5千枚左右。
王伟的家乡皇田村,是省级贫困村,现有47户贫困户,共计146人。王伟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深圳工作,2013年,他毅然回到家乡,建起了现代化的养鸡场,吸纳周边近百户村民入社,其中包括10多名贫困户。几年来的辛勤打拼让他的养殖场规模越来越大,家庭收入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王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养鸡大户和创业楷模。
▲扶贫工作队走访贫困户宣传扶贫政策。
"自从在这里务工,一个月有2000多元工资,家里各方面的条件都改善了好多。"村民周少庄的丈夫常年因病无法承担体力活,为了照顾家人和孩子,从2013年养殖场创办后,她便在养殖场务工,并在2016年成功脱贫。
▲贫困户罗小毛种植了豆角、凉薯、辣椒等蔬菜,黄瓜再过10天就可以上市了。
"自己富了不能忘了乡亲,我把我所掌握的知识都告诉他们。"王伟说。有了致富"金钥匙"的他,不仅义务传授起了养鸡技术,还为村民提供销售渠道,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目前存栏有3万多羽,每天大概产蛋1万5千枚左右。下一步,将打造湘黄鸡养殖产业园,为贫困户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帮助他们走向脱贫致富的阳光大道。"王伟说。
▲乡村曾经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而今天因为远离喧嚣它又成为都市人诗意的向往。
从兴旺达种禽专业合作社养殖场出来,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陈湘玲一边迫不及待地向记者讲述一个个感人的脱贫故事,一边就往村民罗小毛家赶。"当年家庭条件困难,没有多余劳动力,仅靠低保和种植蔬菜,全家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回忆起当初被评为贫困户的原因时,建档立卡贫困户罗小毛有些羞愧。
罗小毛一家有4口人,上有年近90岁的母亲,下有正在上学的儿子,还有患有精神残疾的妻子。为了帮助罗小毛脱贫,陈湘玲做了个规划——利用好技术搞蔬菜种植,勤劳脱贫致富,去年罗小毛家人均收入达到11000元。
▲衡阳宥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村民提供了18个就业岗位,其中有6户贫困户。
幸福除了靠自己奋斗,还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帮扶,离不开帮扶干部的鼓劲。罗小毛除了包下5亩鱼塘,种植8亩蔬菜获得收入外,还建起了2亩蔬菜大棚,实现了产业持续增收。让他更欣慰的是,儿子罗柏瑶去年还考上了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在我最困难时,党和政府拉了我一把,我一定会继续努力,通过勤劳的双手开启致富门。"罗小毛高兴地说。记者也分明看到了这个58岁的憨厚汉子说话时,眼里闪烁着对往后幸福生活的向往。
看到罗小毛自主脱贫的路子越走越宽,日子越过越红火,同村的贺平安等其他贫困户也都摒弃了"等靠要"思想,为自身脱贫增收而不懈努力。据悉,该村部分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已达到2万元。
据皇田村党总支书记肖茂刚介绍,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到10万余元。今年,皇田村以乡音乡情为纽带,成功引进尚书堂集团、珠晖求是果园艺研究中心和湖南黄郎禽业等企业,打造研学基地、高品质水果种植、湘黄鸡养殖示范基地和高档苗木种植为一体的"三创融合"农业产业园。"'三创融合'农业产业园项目,村里除了前3年享有固定的3万元保底分红以外,3年后还享有15%的收益分红。今年预计村集体收入可达15万元。我想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我们村的致富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肖茂刚满怀信心地说。